“在多元价值的年代,设计师不应仅仅局限于挖掘产品的功能痛点,而应展开奇思妙想,探寻场景中的‘Interest’变得同样重要。”
——云巢设计咨询创始人、广东工业大学教师
12
手记✎ 采编 钟淑婵
如果用一种植物形容赵璧,我想大概是向日葵。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设计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设计师介绍
DESIGNER INTRODUCTION
赵璧
Designest云巢创新咨询机构 创始人
KORIN轻科技箱包品牌 联合创始人
广东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 教师
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粤港澳大湾区优秀原创设计师奖
致力于“品牌孵化及产品创新”研究实践工作 17年
2014年创办云巢设计咨询机构(Designest Consulting)
主张“为企业塑造全球化品牌”
云巢作为Alibaba design的战略合作伙伴
先后服务于华为、荣耀、宝洁、立白、安克、SKG等行业领先企业
其独创的“敏捷设计战略方法”
帮助超过20家企业实现全球化品牌转型
作品先后囊括12项德国iF奖
10项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100余项
授权发明及外观专利超40项
相信大家都用过圆珠笔
但是你知道它是谁发明的吗?
创意来自匈牙利的一名跨界“玩家”
拉兹洛·约瑟夫 · 比罗(LÁSZLÓ JÓZSEF BÍRÓ)
拉兹洛多才多艺
拥有记者、医学生、雕塑家、股票经纪人等多重身份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20世纪30年代
时任一家报社记者时
他手里离不开钢笔
但钢笔时常状况百出
墨水用光、笔尖堵塞……
这令拉兹洛头疼不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
拉兹洛发现印刷油墨干得很快
不易蹭在手上,或是弄脏稿纸
然而印刷油墨十分浓稠
无法顺着笔芯流出
拉兹洛寻求兄弟格奥尔格的帮助
他是一位化学家
在格奥尔格的反复实验之下
成功找到笔墨水的最佳黏稠度
为了更好地控制笔墨水的流动性
兄弟二人想到在笔尖处加入一个小球
当小球在稿纸上摩擦移动时
小球就能旋转蘸取墨汁并附着于稿纸上
这样的创新设计不胜枚举
设计灵感源自生活
设计师们都擅长观察生活
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
新一代按摩仪大多使用了EMS微电流技术
但存在一个核心问题
当皮肤较为干燥时
按摩仪电极片就会不够贴合
人体与按摩仪之间的微电流则带来刺痛感
要想让刺痛感消失
就必须想办法让电极片和皮肤充分接触
从2018年开始
赵璧带领Designest 设计团队
针对SKG的颈部按摩仪
做了大量基础研究
从人体工学、材料、工艺等方面
寻找解决刺痛感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终推出K5颈部按摩仪
造性地采用悬浮式硅胶头
每个硅胶头含4个电极片
使之能够贴合任意弧度的脖颈
与此同时
优化后的电极片
还可以改变EMS的刺激顺序
给人以人手按摩的体验
此外在用户行为观察中发现
用户佩戴按摩仪时视野受限
传统的按键式更换档位操作复杂
滚轮式无极调节操作起来则更加便利
并将此操控定义为SKG未来产品的PI规范
同样的洞察,也在出行场景
赵璧经常出差
敏锐感受到出差人群携带的物品已经发生变化
然而传统双肩包的功能仍然止步不前
如何快速取用高频次用品?
如何干湿分离?
针对用户的新兴需求
赵璧带领的KORIN团队做了大量创新
推出了ClickPack防盗系列背包
正如产品名字所示
该产品采用了5级防割玻璃纤维材料
配上高强度的防爆伸缩钢丝绳
当独自出行无人看管背包时
用户可随时随地将背包固定于一处
除防盗设计外
收纳创新也很突出
“分离式收纳”贯穿品牌的收纳设计理念
根据物品的使用频次
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
增加“干湿分离”功能
打破传统收纳思维
更加合理地安排收纳位置
优化用户体验
在肩带靠近心脏处
增加了一个“黏合式”口袋
用户不再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操作
仅需单手即可轻松取放
登机牌、车票、身份证等重要物件
尽可能用磁扣黏合
从而减少使用拉链
用户将手移出口袋的瞬间
磁扣便自动合上
简化步骤的同时
也给用户一种新颖的体验
采访内容
INTERVIEW CONTENT
赵璧
有着21年的工业设计教育、一线从业经历
在他的眼里
工业设计的世界长这样:
探索:“Interest + Demand”
01
《材访》:
在设计作品时你最看重什么?
首要是创新,毕竟这是用户从众多商品中发现我的作品的前提条件。
当然,工业设计师始终无法回避用户对产品的实际体验评价。
基于此,我们团队总结了一套创新方法:把设计的核心聚焦在用户购买商品时
的“Interest”和“Demand”,也就是兴趣和需求。
对产品功能痛点的挖掘可以更好地解决用户需求,但是没有解决用户的兴趣问题。
这是一个物质极其丰富、信息触达高效便捷的时代,用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全球的商品。我们的产品需要有一些独特的“Interest”,以此与其他产品形成差异。
很多人会质疑,双肩包为什么要用防割面料,我觉得这不需要解释,当你看到这张产品海报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兴趣。如果过度以理性思维看待商品,它就已经失去了Interest。
传统工业设计在给予需求层面的创新机会渐渐收缩,发挥空间已经很狭窄了,设计需要新的突破。关注感性价值,平衡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之间的关系,对设计师而言可能是新的机会。
在设计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外已有众多有关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平衡的设计经验。例如迈克尔·格雷夫斯设计的自鸣式水壶,水烧开时会发出声音,菲利普·斯达克设计的外星人榨汁机,阿莱西公司的诸多产品,以及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日本设计师佐藤大的作品,都是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综合的典范。
中国有自己的故事,用中国故事诠释产品将会是我们独有的感性价值探索路径。
《材访》:工业设计和商业之间是什么关系?应当如何权衡?
二者是互相借力的关系。
工业设计借助商业传递理念,商业借助工业设计获得价值增值。
商业是一种手段,每个学科都可以借助商业的手段来实现价值。如果放弃与商业沟通、协同,学科就将失去助力。要想借助商业手段,就必须要学习并遵循商业的基本逻辑。
作为设计师个体可以选择非商业化,找个僻静的地方独自研究陶瓷;也可以选择做一张符合市场需求的有趣的桌子,让大家接受并购买。对工业设计师而言,这是一个人生选择。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我觉得设计师首先应当重视商业价值,借助商业手段,让大众接触了解并使用自己的设计的产品。
《材访》:
您如何看待BDD(设计驱动型品牌)?
我们这一代的设计师和40年前欧美国家的设计师所处的创业环境不一样。我们生在中国的大变局时代,作为设计师有机会接触到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链条。加上“网购”快速成为大多数人的消费方式,使得设计师可以放大自身对品牌的影响力,并成为企业的最高决策层,这是过去很难遇到的情况。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走上了自创品牌的道路,这也正是设计驱动型品牌的由来。
另外,技术的变革也催生了很多重新定义品类的机会,这也是设计师参与设计驱动型品牌的关键因素。
例如,小米生态链里诞生了像纯米、石头科技这样的设计驱动型品牌,它的背后有新兴互联网、IoT技术等作为支撑。
这些产品并不完全基于功能需要而设计,更多在于诠释功能和情感的内在关系。戴森的无叶风扇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没有扇叶一定比有扇叶的风扇舒服吗?未必,不少消费者是因为“无扇叶”这个独特的“Interest”而购买。可见,Interest很重要,有时甚至高于Demand。在这样的语境里,设计驱动型品牌显然更容易抓住掌握感性价值。
《材访》:
您觉得戴森是技术驱动型还是设计驱动型产品?
如果把创新分为两个维度,X轴是意义驱动, Y轴是技术驱动。
意义驱动超越了“设计驱动”这个词。意义驱动更接近于我们常说的品牌文化,即品牌理念、品牌愿景等高屋建瓴的表达,设计也属于品牌文化的一部分。
从这个维度上看,戴森是典型的“意义+技术”双驱动品牌。
视野:CMF不局限于打造“高级感”
02
《材访》:
材料之于工业设计是怎样的存在?
材料是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手段,材料工艺是推动每一个领域设计进步的关键要素。
苹果的Macbook电脑,是全球首款采用全铝机身、机加工工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一材料工艺引发了行业巨变,后来几乎所有的消费类产品都有用铝材加工工艺重新设计过一遍,这一影响逐步传导至家具、灯具、交通工具等诸多领域。可见新的材料工艺是可以为产业的设计带来革命性突破的。
《材访》:
如何根据设计需求找到合适的材料?
每次开始新的项目,我们绝不是盲目寻找材料,而是注重在产业链中寻找答案。工业设计师必须要多接触供应链。
早年,我在设计背包时,接触过很多二级、三级供应链,从中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创意和材料的可能性,给了我很多灵感。
从此以后,我相信“春江水暖鸭先知”,新的材料工艺一定会先出现在供应链端。例如,二级供应链的一款特殊的拉链布料,或许就能造就一条独特拉链,使其成为某个新款双肩包设计中的重要创新点。
《材访》:
您认为工业设计能从哪些方面助力环保和低碳?
在我看来,设计师对环保低碳能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打造一种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设计师有能力让甲方认可并接受生命周期更长、品质更高的产品,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大家开始思考如何做中高端品牌,设计师最适合在品牌战略规划阶段,将传递环保和低碳价值主张作为品牌的切入点,打造符合用户价值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可以通过可再生材料的应用实现绿色低碳。最近,我们接触到的竹吸管项目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可再生材料,可全降解。无论是材料本身,还是在加工过程中,竹吸管都比传统的纸吸管和塑料吸管更加环保。
《材访》:
柳冠中教授曾经表示,中国的设计师没有从感官刺激的迷思中跳出,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这个问题比较大,感官刺激有很多种。以CMF为例,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唤醒用户的感官刺激。在设计中我们常面对“高级感”这个需求,其实这既是商家的需求,也是消费者的愿望。CMF成为产品差异化、人群标签化的重要手段。
CMF本质上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产品的品质认知,并优化使用体验。坦率地说,我并不反对这类感官刺激,这也是商业的本质,设计师要和商业合作,就须尊重商业的逻辑。
市场上仍有很多商家判断力不足、盲目跟风,滥用CMF的感官刺激作用,过于表象化的产品层出不穷,这应该才是柳冠中教授所担忧的问题。
解决行业中滥用CMF的问题,需要有责任感的头部企业来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基石:杜绝固步自封,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03
《材访》:
您认为工业设计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我的职业生涯,从求学到教学,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有幸接触了很多行业领军人物。从个人的体会来讲,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缺乏商业启蒙。多数高校的工业设计课程缺乏基础的商业启蒙,即使有市场营销、设计策略等课程,由于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课程内容较陈旧、教条;或是缺乏跨专业知识,无法完成学生的商业知识启蒙,缺少了商业知识,也就自然缺少了技术、人文之外的设计评价能力。
第二,教师的知识背景同质化现象严重。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应当多元化,给学生带来不同领域的知识与视野。哲学、文化、工程学、社会学,甚至是语言能力的缺失,正成为设计师走向更高影响力的舞台的阻碍。这些学科依赖多元化知识背景的师资,目前国内很难实现。
《材访》:
您认为产教融合应该如何实现?
产教融合应当根据高校具体的办学理念调整。我从两个方面谈下我的感受:
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应当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企业课题的机会。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课题,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偏向于培养研究型或战略型人才的院校,就不能只提供实践机会,而应该培养学生用更加宏观的视野去看待社会、企业的运转,理解设计与创新、设计与产业的关系等。
《材访》:
您有什么想分享给年轻的同行吗?
设计师要有所坚持,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精进的过程。坚持打磨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未必是唯一正确的路径,但是起码你自己要相信这套方法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然后在每一个项目中去实践和复盘,久而久之,你与“设计专家”之间的距离自然就不远了。
文章图片来源:赵璧
■ Never End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