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材料及高新技术

Kratos
一款专注于用户阅读体验的响应式博客主题
  1. 首页
  2. 产业
  3. 正文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华南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年1月13日 13095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历经漫长演化和极端气候考验,到了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埃迪卡拉纪,真核生物终于迎来了全球范围的辐射,这一辐射事件始于埃迪卡拉纪早期刺饰疑源类以及微体多细胞藻类的出现和演化。已有的化石证据表明,埃迪卡拉纪的真核生物辐射事件一直延续到寒武纪大爆发。然而,关于最早的刺饰疑源类何时出现、如何变得多样化、如何最终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等问题仍缺乏详尽的解答。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合作者,对记录了埃迪卡拉纪刺饰疑源类早期演化过程的华南陡山沱组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该研究基于对三峡地区3条剖面陡山沱组1547枚具刺疑源类标本的观察分析,共鉴定出24属69种,识别出2个新属、6个新种、5个未定种和3个新的形态类型;基于高精度的定量数据讨论了陡山沱组具刺疑源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埃迪卡拉系生物地层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华南埃迪卡拉纪疑源类的首现层位与燧石结核的最低层位重合,且疑源类在其首现层位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这暗示了它们可能早已出现,但缺少合适的条件被矿化保存。研究表明,刺饰疑源类的首现层位不适合作为全球地层对比标志,寻找埃迪卡拉系第二阶的底界标志应考虑其他地质记录。

首现层位之上,在九龙湾剖面盖帽白云岩之上20米之内的地层中共有多达21种刺饰疑源类出现,超过该剖面二段全部刺饰疑源类种数的一半(65.6%)。基于已发表的旋回地层学研究,这表明仅在埃迪卡拉纪最初的一千万年内,刺饰疑源类发生了快速演化并已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同时,该研究整合了已发表的大量剖面资料,指出过去使用“复合剖面”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华南具有较高生物地层学潜力的若干分子。

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及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新建的属种Crassimembrana crispans gen. et sp. nov.和新类型Crassimembrana cf. C. crispans

图2.本研究修订的疑源类Weissiella brevis emend

图3.部分在三峡地区广泛出现的陡山沱组二段刺饰疑源类首现位置

标签: 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最后更新:2021年1月13日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COPYRIGHT © 2021 materials.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