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8万起,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智军研究员课题组招聘博士后3-4名,01团队简介张智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和McGill大学从事纳米科学研究。2007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任课题组长,博士生导
年薪28万起,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智军研究员课题组招聘博士后3-4名,01团队简介张智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和McGill大学从事纳米科学研究。2007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任课题组长,博士生导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便携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充分理解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对提高它们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意义重大。Mn3O4作为一种负极材料,由于其具有低氧化还原电位、价格低廉、环保无毒及高的理论比容量(936 mAh·g-1,大于两倍石墨烯负极)等特点备受关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Mn3O4的电化学性能的表征,对其电化学嵌锂过程是一步相变反应还是三步相变反应的问题仍缺乏原子层级的验证。原位透射电镜(In-situ TEM)技术因为同时具有原子级别的空间分辨率和实时观测的特点而成为研究电池…
在自然界中,蝙蝠可以通过翼毛监测气流情况以辅助飞行控制,蚊子通过感知环境中气流的速率和方向变化来逃避外界攻击,蟋蟀的纤毛具有极高敏感程度的气流感应能力,其可检测最小气流的能量极限甚至与绿光光子的能量相当。皮肤或毛发精确的气流感知功能让这些生物具备如此不可思议的能力。 精准的气流传感在诸如机器人操作系统、生物医药工程、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许多传统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近年来,诸多研究人员专注于开发电子皮肤,可穿戴传感器和仿生功能化器件,希望能够模拟生物体的功能,例如气流感应能力,并应用于仿生机器人、智能交互…
光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物质之一,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帮助人们对亿万光年以外的星球进行观测研究。同时,正是因为可见光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当然,光也并非神秘莫测,它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可见光是特定波段的电磁波。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步实现了对电磁波传输的精确操控,这是信息时代的基础。电磁波的操控有多种方式,光学结构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调控电磁波或者光传播的媒介。比如著名的牛顿棱镜分光实验,就是巧妙地用一个玻璃三棱柱使一束白光变为多束彩色光。这本质上是因为三棱柱可以使穿过其中的光发生多次折射…
有机-无机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及低廉的制造成本,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迄今为止,基于这类材料的固态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超过22%,可以与商用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媲美,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极主要是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法制备。真空法制备电极设备昂贵、耗时耗能,且与钙钛矿电池溶液法加工工艺不兼容,提高了器件制备成本。利用溶液法制备金属电极则可以降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成本,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钙钛矿薄膜对溶剂特别敏感,在钙钛矿薄膜上方印刷制备金属电…
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发展正在为现代医学带来一场变革,并被认为是治疗人类组织、器官缺损和病变所等重大疾病最具前景的方法。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是组织和器官再生所不可或缺的,是再生医学的基础。对于干细胞移植疗法,如何让移植干细胞准确分布到损伤部位并维持其高的存活率以保障干细胞疗法的疗效,以及如何保障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是目前干细胞疗法及其临床转化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发展可以对移植干细胞在活体内的命运进行原位示踪的活体影像技术,了解移植干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分布、存活及其最终命运,这对于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
众所周知,冷凝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当常温水蒸气遇到低温基底时,容易冷凝形成液滴。目前来说,冷凝最主要的模式为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其中滴状冷凝在相变传热方面远远高于膜状冷凝(大约为十倍左右)。其主要的脱落方式为重力诱导,即:一旦冷凝液滴的直径达到临界值,冷凝液滴便会由于重力而脱落。此外,不同于重力诱导脱落,微滴融合诱导驱离是一种很有效的滴状冷凝脱落模式,即: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的驱动,而是通过液滴融合所释放的多余的表面能来进行诱导。鉴于此,近年来,仿生超疏表面冷凝微滴自驱离(Condensate Microdr…
电致变色是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由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窗、汽车观后镜、电致变色显示器等领域,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电致变色智能窗,它可以通过改变电压而使窗户呈现不同的透明度,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的光环境,如美国波音787客机的客舱窗就使用了电致变色玻璃。然而传统的电致变色玻璃的设计大多是追求对可见光谱的调节能力,即改变外加电压产生肉眼可辨的颜色变化,对热量产生的根源——红外光的调控空间有限。理想的电致变色玻璃…
COPYRIGHT © 2021 materials.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